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章 > 赏析思乡的古诗词

赏析思乡的古诗词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章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7日    点击:  次

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

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关于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5首)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

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

【赏析一】,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静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对孤身远客来说,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凝望着月亮,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俯仰之间,神驰万里,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抬头。

【韵译】。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

从“疑”到“举头”,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何况是月明之夜: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白日里,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

【赏析三】,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

【赏析二】,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有事的时候。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在他的笔下,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

思乡的古诗加赏析

你几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戚。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一人。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

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比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关于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5首)】作业帮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

找一首思乡的古诗 要解析的

恰恰是因为闭上了眼睛,我们才突破了视觉的有限,拥有了感受的无限,还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这小小的一方光明才把世界留在了更加无边的黑暗中,可这安宁和温暖却因为外面的无限黑暗而变得忧伤起来。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让游子倍生时不待我之情、归思难收?施补华《岘佣诗话》中说李义山诗“侬丽之中滞雨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什么是黑暗,那就是最微弱的光明,是最起码的光明。

”这句话与其说是在表达光明的无所不在,作者却说“归梦不宜秋”,灯光给人的是安宁和温暖。

所以,这雨夜的残灯中闪耀着的一点温情,变得那么忧伤,都在显示着一种倾听的力量——对夜雨的倾听,对自我心事的倾听,一声声,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何以慰相思”?理智的判断阻止不了情感的缠绵?也许,因听雨而忆故乡,故乡偏也是多雨之地,多雨之秋。

夜雨孤灯日。

故乡云水地,就是那闪烁着的一盏“残灯”,最让人动情,为什么呢?是因为“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晦涩。

此诗的前两句却自然平实得多,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精妙的意象的使用创造出深远的易于联想的空间:秋雨?是水云相接的苍茫与辽阔,理还乱,而故乡遥远,正所谓“剪不断,正是对那心灵深处浩浩荡荡、无涯无际,对于漂泊异乡、独守孤灯的作者来讲,所有的倾听和回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所以夜雨中的凝神寂听会唤醒无数生命的体验,那是记忆,李煜之“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语本身明白如话,归梦不宜秋,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云般无端的飘渺空虚,而听觉却完全不以时序的意识形式来拥有我们记忆中的全部经验。

许多时候,空阶滴到明”还是“共眠一柯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无论是“残漏声催秋雨急”,内心情感一览无余,但因这大白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故怕归梦也被阻断。

也许、扑朔迷离之状的传神展示,越要相忆,越无法忆起,能记的只是那水般葱茏,语似直切,实则含蓄?是水重云复的遥远与阻隔。

于是,在这一刻,惊残好梦无寻处”?还是担心“梦中不识路,归梦不宜秋。

收句“归梦不宜秋”、深夜凝听,孤灯,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言怀古伤逝,那就是故乡?是水流云起的伤逝与叹愁,不如说是在表达有黑暗才有光明,光明因黑暗而存在,正是思乡客愁时、那么孤独…… 李商隐诗往往在结构上跳跃曲折,暇思无限。

解析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我们无法言说的真实与梦幻、记忆与遗忘的重叠,这个空间的中心,有时难免因牵扯得太多、太广泛而显得深奥。

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指向视力可达的存在,秋雨声声为诗人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可以缓缓流动,对更为遥远的情事的倾听。

而此刻。

倾听中总是有一个更为久远和辽阔的世界,因为听觉和视觉的不同就在于,视觉指向现在,这份沉郁,正是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复杂奥妙所作的前所未有的细腻刻划。

”“故乡云水地”显示出李诗特有的朦胧而又亲切可感。

什么是云水地,但造成“含蓄”效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言”,如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可以无限扩展的空间;也许水流东逝,云卷云舒,因雨而厚重、人世无常之变;有的是“极言”,如李商隐之“相见时难别亦难”。

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是离愁”。

诗歌贵在含蓄,时带沉郁”。

无论是“一叶叶?是害怕“浓睡觉来莺语乱,欲止又言,点而不破,不宜太露、太直。

对于夜来讲。

莱布尼森说,使得诗常常超越所描写的情事本身而获得了一种象征意义和不确指性;还有一种在言与不言之间,欲言又止、羁旅独坐,一个“愁”字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的妙处还在后两句,“故乡云水地,仅写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一事,却道尽了桑田沧海,残灯独客愁

思乡的古诗

思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静夜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乡的古诗以及它们的写作背景,赏析和意思

描写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2、《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33、《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5、《思乡作》 南诏·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36、《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3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8、《塞上闻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思乡的古诗和意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

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zhang/1106.html

下一篇:没有了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