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湘水》孟浩然唐诗鉴赏
-
【原文】
夜渡湘水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之前,游湘桂的路上。诗人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此诗叙述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诗人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诗人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诗人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利涉”,语出《易经》:“利涉大川”)同时也点明了题目。“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53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 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银屏金屋 [yín píng jīn wū]
- 柳絮才高 [liǔ xù cái gāo]
- 涵泳玩索 [hán yǒng wán suǒ]
- 天高地迥 [tiān gāo dì jiǒng]
- 掇青拾紫 [duō qīng shí zǐ]
- 九儒十丐 [jiǔ rú shí gài]
- 名实相副 [míng shí xiāng fù]
- 人微望轻 [rén wēi wàng qīng]
- 光彩夺目 [guāng cǎi duó mù]
- 人生朝露 [rén shēng cháo lù]
推荐词语
- 皇祜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工细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躲藏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贡笺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绢头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半折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江徼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俴驷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缔昵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慧解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