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捌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bā,
部首:扌
笔画:10
结构:左右
异体字:㧙,八,扒,朳,
五笔:RKLJ
仓颉:QRSN
四角:52000
笔顺:横竖横竖折横折撇竖竖
「捌」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捌bā(ㄅㄚ)
1、“八”的大写。
2、查询·新华字典
2、古同“扒”,破裂,分开。
3、古代一种聚拢谷物的没有齿的耙。
UNICODE
捌字UNICODE编码U+634C,10进制: 25420,UTF-32: 0000634C,UTF-8: E6 8D 8C。
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汉英互译
eight
造字法
形声:从扌、别声
English
break open, split open; an accounting version of the numeral eight
「捌」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捌 bā
〈动〉
(1) 用手分开 [flick off;push aside]
故解捽者不在于捌格。——《淮南子·说林》
(2) 又如:捌格(分解)
查询·新华字典
词性变化
查询·新华字典
◎ 捌 bā
[数]
“八”字的大写 [eight]
康熙字典中的「捌」
捌【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查询·新华字典
《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音八。破也,分也。
又擊也。《淮南子·說林訓》解捽者不在於捌格,在於批伔。《集韻》同扒。
又官文書紀數,借爲八字。《正字通》秦法,凡數目字文單者,取茂密字易之。一作壹,二作貳是也。◎按秦諸惟一二三改易,四以下仍用本文,徐氏始收附捌字,今則一至十字改,非秦之舊也。
又《集韻》必結切。與㧙同。捩也。
又筆別切。讀若分別之別。與扒同。亦剖分也。
又皮列切。讀若離別之別。義同。
又《唐韻》百轄切。《說文》《方言》云:無齒杷。从手別聲。《急就篇》捌杷。《師古註》無齒爲捌,有齒爲杷。皆所以推引聚禾穀也。
又博拔切,音八。同朳。〇按集韻从木作㭭。別見木部。
说文解字中的「捌」
说文解字
捌【卷十二】【手部】
方言云:無齒杷。从手別聲。百轄切
说文解字注
(八)別也。此以雙聲㬪韵說其義。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从八。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古汉语字典中的「捌」
捌同音字:勏, 蚣, 烉, 浆, 眠, 㟎,
捌同部首字:勏, 蚣, 烉, 浆, 眠, 㟎,
捌同笔画字:勏, 蚣, 烉, 浆, 眠, 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167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 「馁」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剠」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崯」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毼」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㟶」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洀」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灋」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柹」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昻」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诗词
- 有什么诗句能够形容变迁的 形容时代变迁的诗句
- 关于相聚和别离的诗句。求作者。愈多愈好
- 与秋景有关的诗句-与秋景有关的诗句秋思的诗句
- 以福字开头的诗句-以福字开头的诗句唯美
- 含有花名的诗句,桃花,菊花,梅花,葵花,杏花,荷花
- 赞美琵琶的诗词
- 关于狐仙的诗句
- 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 表达“自己对未来有很大的自信”的诗句有哪些?
- 中秋节诗句的古诗大全
热门赏析
- 分手的古诗句-形容情侣分手的古诗句
- 关于春天来了的诗句-关于春天来了的诗句适合幼儿
- 关于旅行的古诗句
- 感恩的诗词歌赋
- 含有月字的七字诗句
- 关于秋的诗词-关于秋的诗词佳句
- 关于星星的诗句-关于星星的诗句现代诗
- 关于新婚的诗词-关于新婚的诗词七律
- 含别离的诗句
- 关于怀旧的经典诗词
热门知识
- 形容梦中伤心的醒了的诗句
- 形容爱情的诗词-形容爱情的诗词歌
- 包含亿的诗句
- 幸福诗词 关于幸福的诗句
- 辛弃疾爱国诗词作品
- 初冬诗词-初冬诗词原创
- 杰开头的诗词-杰开头的诗词句
- 形容爱情的唯美诗词-形容爱情的唯美诗词歌赋
-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诗词
- 描写古代女子的诗词歌赋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 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
-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