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鞞」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鞞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bēi, bì, bǐng, pí,

部首:革

笔画:17

结构:左右

异体字:郫,琕,鞸,韠,

五笔:AFRF

仓颉:TJHHJ

四角:46540

笔顺:横竖竖横竖折横横竖撇竖折横横撇横竖

「鞞」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ǐng(ㄅ一ㄥˇ)

1、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一说刀剑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其他字义

pí(ㄆ一ˊ)

1、古同“鼙”,鼓名:“召令习鼓鞞。”

其他字义

bì(ㄅ一ˋ)

1、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其他字义

bēi(ㄅㄟ)

1、〔牛鞞〕古县名。

UNICODE

鞞字UNICODE编码U+979E,10进制: 38814,UTF-32: 0000979E,UTF-8: E9 9E 9E。
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声:从革、卑声

English

sheath

「鞞」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查询·新华字典

bǐng

〈名〉

(1) 刀鞘 [sheath of a knife]

请令以鱼皮之鞞为献。——《逸周书·王会》

(2) 又如:鞞琫(刀鞘上的装饰物);鞞芾(刀鞘和蔽膝)

查询·新华字典

康熙字典中的「鞞」

鞞【戌集中】【革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8画

查询·新华字典

《唐韻》幷頂切《集韻》《韻會》補鼎切,音。《說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鞘也。《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

《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

《廣韻》幷弭切《集韻》《韻會》補弭切《正韻》補委切,音俾。義同。《揚子·方言》劒削,自關而西謂之鞞。《註》鞞,方婢反。

《廣韻》府移切,音。牛鞞,縣名,在蜀。《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牛鞞縣。《註》孟康曰:鞞音髀。師古曰:必爾反。

《集韻》蒲糜切,音皮。本作郫。詳邑部郫字註。

《廣韻》部迷切《集韻》《韻會》騈迷切,音椑。《詩·周頌·應田縣鼓傳》應,鞞鼓也。《禮·月令》命樂師修鞀鞞鼓。《疏》釋名,鞞,助也。裨助鼓節。《廣韻》本作鼙。《集韻》或作。

说文解字中的「鞞」

说文解字

鞞【卷三】【革部】

刀室也。从革卑聲。并頂切

说文解字注

(鞞)刀室也。刀部曰。削、鞞也。削鞘古今字。音肖。小雅、大雅毛傳不同。說詳玉部。从革。卑聲。幷頂切。古音當在十六部。支淸多合韵。故今音入迥韵。

古汉语字典中的「鞞」

鞞同音字:盩, 舊, 簆, 幭, 擩, 懚,

鞞同部首字:盩, 舊, 簆, 幭, 擩, 懚,

鞞同笔画字:盩, 舊, 簆, 幭, 擩, 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159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热门诗词

热门赏析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