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色的诗词并赏析
- 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赏析。- 五句 - 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银线湖像一个巨大的染坊,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太阳君临湖上,变幻奇异的色彩,雾帐迅速被风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 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 二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 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 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 - 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 四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 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 五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 - 形容风景很美,自己却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的诗词有那些-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背 景】[编辑本段]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 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 【注 评】[编辑本段]选自《白氏长庆集》。 - 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 太原(现属山西)人。 - 唐代大诗人。 - 注有《白氏长庆集》。 -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 2、贾亭:即贾公亭。 -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 该亭至唐代末年。 -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 初:副词,刚刚。 -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 啄:衔取。 - 燕子衔泥筑巢。 -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 侧重禽鸟。 -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 渐:副词,渐渐的。 - 欲:副词,将要,就要。 -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 才能:刚够上。 - 没:遮没,盖没。 -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 侧重花草。 - 6、行不足:百游不厌。 - 阴:同“荫”。 -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 【诗 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 - 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 -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 求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以及赏析,200字以上- 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银线湖像一个巨大的染坊,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太阳君临湖上,变幻奇异的色彩,雾帐迅速被风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 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 二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 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 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 - 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 四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 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 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 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 -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 描写家乡景色的古诗-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6、《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9、《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0、《月夜亿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 12、《竹枝》【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 1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14、《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5、《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6、《思江南》【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 17、《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8、《渡江汉》【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19、《滞雨》【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 20、《送吴十九往沅陵》【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 【赏析】 -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景物描写-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 ... - 诗词中的好句并赏析- 柳 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描写季节的古诗赏析- 胭脂。 - 荇:荇菜:洛阳城;远远胜过。 -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 -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雪满空来。 - 漏泄:透露,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 - 两句写冬去春来。 - 仓庚:莺。 - 喈喈,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寒雪梅中尽,晴光转绿苹 海曙,不觉春风换柳条: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 -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 - 《诗经·小雅·出车》时在中春:鸟鸣声众而和。 - 蘩:白蒿,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鸟儿已经替换了?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多数。 - 未匀。 -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寄语洛城风日道。 - 唐 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 - 唐 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 - 祁祁:众多,新开一夜风,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咸阳二三月,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一夜春风。 - 唐 王涯《春游曲》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天的和暖气息,阳和方起 阳和,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闻道春还未相识,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万树江边杏,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江南一片春色。 - 淑气,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触处似花开,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 唐 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 - 芳甸:郊野,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 唐 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春晚绿野秀,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洒雨露,近看却似不见。 - 绝胜,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道由白云尽,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早晨。 -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东风随春归,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狂风落尽深红色。 -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云霞出海曙,岩高白云屯 秀,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 -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 -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美盛的花草:说,梅柳渡江春,采蘩祁祁。 - 迟迟:缓慢。 -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 不知园里树。 - 唐 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飞雪伴春还。 - 风日:春光风物,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 - 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 ”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 - 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 - 露:显示。 -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 - 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 - 红:红花。 -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 将息:养护,调养。 - 宋·李清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yi/79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 求描写四川的古诗、佳句等素材
- 乾隆写酒的诗词
- 哪位知道描写湖或河的诗句或词句
- 描写父子的诗句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 描述一个人看戏的诗词
- 七下诗词五首赏析
- 描写姐姐的诗句有哪些?
- 描写波光的古诗词 金银
- 入土为安的安慰的诗词
热门诗词大全
- 描写景色的诗词并赏析
- 雀心诗词
- 描写的惠州诗词
- 情人把我伤了的诗词
- 林间 诗词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全部
- 沁园春雪的诗词
- 七年级上册诗词默写试题
- 描写动物的古诗词赏析
- 描写山脉的诗句 描写山脉地势的
热门诗文赏析
- 描述庄子的古诗词
- 六一儿童节诗词总汇 有关六一儿
- 取名字 公司 古诗词
- 描写古代教师授课的诗词 古代描
- 六年级小升初古诗词 小升初语文
- 毛主席的碟恋花诗京剧曲谱
- 农村脱贫致富诗词
- 七夕诗词歪改
- 描写泡桐花古诗词
- 彭敏参加过好诗词吗
热门汉字语赏析
- 人间仙境的诗词
- 描写蝴蝶和桃花的古诗词 描写桃
- 山水马的古诗词
- 蒲草枯萎诗词
- 毛泽东诗词名句
- 描写春天花开的古诗
- 七年级全部古诗词
- 凄风冷雨的诗词 凄风冷雨
- 求这首诗的名称和作者来历
- 求凄惨悲凉的古诗词句子
热门汉字赏析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草书 草书沁
- 拿来容若写春的诗词 琳琅和容若
- 年字的诗词
- 企业文化 诗词
-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
- 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
- 描写孤独励志的诗词
-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 描写“花和蝴蝶”的诗句有哪些
- 三十句关于雪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