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 
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古诗词中的意象都有哪些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 初中古诗词中的对偶句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孟浩然)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4、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辛弃疾)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慢慢找吧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详情请点击链接,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OIaBfuKRv9ujSOlon-K-eZLWwa0qdxmMKBgevV28U83F8wpjtRmaWoh6vJNBf9-eqkIno-CRlWtkAGyihBXVSfJ2WFYC1UCwQPMeSqL7Qi尊重作者吧,不做复制粘贴的事。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古诗词中的意象含义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 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 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 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 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 “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 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分析法的运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二是学习分析意象,评论意象。 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 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即将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一一展现)、融合(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流动(指诗歌意象流动变化,表现丰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是积累意象,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 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 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愁,在“杜宇一声 春晓”中表欢快与希望。 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 如同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 所读的诗词多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卡片积累: 《雨霖铃》主要意象积累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本词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 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本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下面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 征集一些古诗词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诗词佳句深情梦境: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梦随风万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颓然醉醒: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绿酒新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夕阳江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旷野小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秋尽江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春江夜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夜近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幽谷夜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荒馆羁旅: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古诗词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荀子.解蔽二十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浅谈古诗词中的意象在对联中的应用古代诗词的意象对楹联的影响一直很大,自古以来一副好的楹联作品离不开好的意象。 用好的意象能使楹联作品升华,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无尽诗意的美,读起来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意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 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例句:伤春不过常折柳;绝色当归客葬花。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例句:长亭一曲琵琶泪;细雨千弦杨柳风。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例句: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4.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薄奠几杯西凤酒; 空留一点贡心香。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 例句: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泼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呜咽,吹残后夜洞箫声。 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 例句: 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絮雪;自东坡去后,夜灯孤塔,一湖风月冷梅花。 ④清新感 ,幽情自在。 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怀。 例句1:我愿乘风破浪,鸿雁可传书; 谁能坐享其成,缘份能通灵。 。 古诗词中的那些经典意象你知道多少古诗中的独特意象,最典型的包括: 1、四季景物的意象:风、花、雪、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2、离别的意象:蓬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漂泊孤寂的意象: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悟境的意象:明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悟境的意象: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958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与成长有关的古诗词
- 表无奈又无助情怀的诗句
- 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词-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词四字词语
- 与人生哲理有关的诗句
- 含有金尊的诗句
- 关于青春洋溢的诗句 (古诗)
- 元宵节经典诗词名句-元宵节经典诗词名句四句
- 既能表现爱国又能表现民族团结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 关于民族团结的诗句和名言
- 雍正写的诗词
- 赞梅花诗词-赞梅花诗词的新年图片
推荐赏析
- 关于蔷薇花的诗句古诗
- 关于廉洁的诗词
- 杜甫写的古诗词-杜甫写的古诗词有哪些
- 含有百花的诗句
- 含有伊字的古诗词
- 关于虎的诗句-关于虎的诗句有哪些
- 含愁字的五字诗句大全
- 含有马的八字诗句
- 含桃李满天下的诗句
- 关于扬州古诗词
推荐汉语
- 「䖜」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㫫」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婱」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濋」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嬪」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䐺」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縟」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㚃」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小学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小学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80首
- 写端午节诗句-写端午节诗句有哪些
- 辛弃疾还有哪些诗词呢
- 夏天的美景诗句有哪些
- 送给老师的古诗词-送给老师的古诗词有哪些
- 带有暌字的诗
- 带有秋字的诗词-带有秋字的诗词有哪些
- 带有美字的诗-带有美字的诗词有哪些
- 写流水的诗句-写流水的诗句及赏析
- 爱情美好的古诗词-描述爱情美好的古诗词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