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鹝」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鹝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yì,

部首:鸟

笔画:15

结构:左右

异体字:鷊,䳬,

五笔:GKMG

仓颉:XMBPY

四角:17227

笔顺:横竖折横竖折捺撇横竖撇折捺折横

「鹝」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鹝(鷊)yì(一ˋ)

1、古书上指“吐绶鸡”,俗称“火鸡”。

2、

2、古书上指一种草。

UNICODE

鹝字UNICODE编码U+9E5D,10进制: 40541,UTF-32: 00009E5D,UTF-8: E9 B9 9D。
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pheasant

「鹝」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鷊 yì

〈名〉

(1) 同“鶂”。鸟名 [a kind of aquatic bird]

(2) 古书上指吐绶鸡 [turkey]

绶鸟,一名鹝,亦或谓之吐绶。咽下有囊如小绶,五色彪炳。——宋· 陆佃《埤雅·释鸟》

(3) 又如:鹝绶(比喻诗文的文理色彩)

(4) 草名。绶草。也作鹝 [ribbon grass]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诗·陈风·防有鹊巢》

康熙字典中的「鹝」

鷊【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五歷切《集韻》《韻會》倪歷切,音逆。《玉篇》與鶂鷁同。《埤雅》鷊,綬鳥也。綏鳥大如鸜鵒,頭似雉,有時吐物長數寸,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古今注》吐綬一名功曹,今俗謂之錦囊。一名辟株,行必遠草木,慮觸其嗉也。《韻會》亦曰眞珠雞,體有眞珠點文。李時珍曰:吐綬雞項有嗉囊,內藏肉綬,常時不見,春夏淸明則向日擺之,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項下綬,長闊近尺,采色煥爛,踰時悉斂,或剖視之,一無所睹。

草名。《詩·風》中唐有甓,邛有旨鷊。《爾雅·釋草》作虉綬。《郭註》小草有雜色,似綬。

说文解字中的「鹝」

古汉语字典中的「鹝」

鹝同音字:餖, 䣼, 䵑, 瘫, 䔶, 㝭,

鹝同部首字:餖, 䣼, 䵑, 瘫, 䔶, 㝭,

鹝同笔画字:餖, 䣼, 䵑, 瘫, 䔶, 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1753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热门诗词

热门赏析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